驿站老板撑不住了,真心受不了。再熬下去,估计都得爆发。去年夏天,几个菜鸟驿站的老板聚在一起,说起了他们的心酸。他们那时的脸上,写满了不甘,嘴里念叨的最多的就是一个字:“累。”
快递员每天一大堆包裹,顾客也络绎不绝,大家都以为这生意慢慢的变好,永远不愁赚不到钱。可是现在,菜鸟驿站已经变成了一个有些怪异的存在。全国各地的驿站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每天站着的人比以前多,但能赚的钱,却越来越少。
拿举个例子,他在某三线城市经营了一个菜鸟驿站,已超越一年。和他聊了几句,满眼的疲惫和无奈。“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他说,自己每天的收入都不稳定,最多的也不过是勉强维持日常开销。问题出在哪儿呢?他的抱怨大多分布在在两个方面——派件少,寄件难。
第一个是快递派件,第二个是寄件。派件量就像是驿站老板的“死工资”,低得让人抓狂。每个包裹快递公司给的派件费不过三五毛。按照的情况,他每个月能保证有大约800个包裹进驻自己的驿站。按照最低的派件收入来算,这每个月的收入最多也只能有一万块左右。
问题是,收入算下来并不高,做着做着,成本已经消耗了差不多。他还得承担房租、员工工资等各类费用。到头来,还不如外面上个班挣得轻松。
寄件本来是老板们的希望所在,收入要高一些,动辄几元、十几元的差价能让生意有点起色。
现在呢?寄件也变成了“负担”。解释,随菜鸟的进军,退换货慢慢的变便捷。淘宝上直接可以在APP里一键申请上门取件,价格还便宜,大家都懒得跑到驿站寄件了。以前的客户转眼变成了“丹鸟”的忠实粉丝。无奈地说,站里原本能依赖的那部分寄件收入,现在几乎全丢失了。
曾经有段时间,菜鸟为增加站点的寄件量,甚至鼓励老板购买一些设备,比如LED灯条,借此提升自取件效率。光是设备的投入就让感到无比压迫。设备一旦投入,如果不成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赔钱。直言,现在他宁愿保持现状,也不再轻易投入资金了。
“我可不是来投资的,我是来挣钱的。”他不无愤怒地说,菜鸟的设备不仅价格高,还必须在自家平台购买,跟系统强绑定,哪怕是监控摄像头,也得照这个规定来。所有的成本,加起来真不是个小数目。说,这样的情况让他们不敢再轻易相信菜鸟的各种“新招”。
对于这些不满,菜鸟似乎也有些理解,但他们的应对方式却依旧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回复。
陈冰是菜鸟的一名城市经理,他坦承,这些抱怨并非没有道理。但他认为,驿站老板的经营模式早就过时了。市场一直在变,快递费不断下调,寄件价格也在竞争中滑坡。很多站点也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升级,这导致他们始终处在“内卷”状态。
“如果连基本的自动化升级都不做,那就只能累死在这条线上。”陈冰无奈地表示。驿站如果没有自动化设备,工作量巨增,效率低下。这对老板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算菜鸟再如何强调无人化升级,想要提高效率,也难以让驿站老板们觉得能带来真正的收入提升。即使菜鸟的战略目标是要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赢得用户的信任,至少现在看来,驿站老板们更关心的是短期的收入,而不是这些未来的“美好愿景”。
现在的局面,就是一个死循环。派件收入不高,寄件业务又被竞争压制,老板们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每当有人提出“升级”或“改变”的建议时,老板们就像听到噩梦一样,绝对没信心再投入一分钱了。
“我现在根本不敢再相信任何所谓的‘新政策’,菜鸟的策略一变再变,每次都是让我们出钱,结果呢?”不再像以前那么愤怒,只剩下深深的无奈。
更糟糕的是,菜鸟的“升级”政策频繁变动,导致许多驿站老板只有少数的时间和机会去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未来,菜鸟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增加更多站点,而是如何能让这些已经在运营的驿站长久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