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衡水中科衡发动力装备有限公司中试车间工人在巡检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示范机组。本报记者 李佳泽摄
无论是从研究员变身总经理,还是从科研工作者成为科技创业者,对梁世强来说,人生的转变始自2016年。
那一年,衡水为弥补当地科技资源少、产业层次较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的发展短板,与中国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衡水科技谷,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2017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梁世强团队带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与衡水签约。一个月后,他的公司中科衡发动力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衡发”)在这里落地。
“纸上成果”如何成为“市场新宠”?科研人员能否走稳创业之路?这些曾经困扰梁世强的难题,在河北被逐一化解。
“燃烧器正常,燃料供给系统正常,送风、排烟系统正常,就地及远程控制管理系统正常……”7月31日,在中科衡发实验车间,管道纵横交错。科研人员正在对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示范机组进行调试。
不同于传统水蒸气发电,这套发电机组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发电介质——超临界二氧化碳,核心设备体积只有传统设备的1/20,发电效率却提高了5%。
“这项技术是国际前沿的尖端技术,在小型核电、太阳能光热发电和舰船动力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梁世强说。
“我们这个实验台的搭建,与大的工业化生产线筹备是一样的,水电气走线、环评、安评,都很复杂。”梁世强说,由于科研院所实验室资源紧张,必须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此前,衡水已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设占地80万平方米的衡水科技谷。得知这一个项目后,政府立即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该项目的技术、前景等进行评估。
“认准是高新技术项目,对调整产业体系有重大引领作用,就要千方百计把它引进来。”大家最终达成一致。
衡水随即成立专题小组,在政策、服务等方面对接该项目,并多次联系该团队。谁知,登门三次后,都被团队婉言拒绝。
“当时也接洽过其他城市,衡水虽然与北京距离较近,但由于没相关能源产业,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梁世强说。
衡水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们邀请梁世强团队来衡水转转,5万平方米的专业配套区已基本建成,中科创新动力研发基地实验设备全部到位,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
那时,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还处于小试阶段,想要走向市场,还要闯过中试、扩大生产等多道关卡,每一关都是九死一生。
“这样的项目,很难短期就见成效,从某些角度上来说,对于承接的地方政府有些不公平。”梁世强说,当时负责招商的领导跟他说,不着急出成果,他们能够等,一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八年,只要坚持一定能做成。
项目一落地,梁世强就体会到了当地全方位的暖心服务。政府明确多个责任单位,专门负责办理项目的用水、用电、环评、立项审核等各种手续。
营业执照1天办好,刻好公章拿着证照直接开户……一个月后,中科衡发“呱呱坠地”。
然而,过程并不顺利。“相比课题基金,投资基金更青睐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投入商业化运作的成熟技术。”梁世强说。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衡水高新区经过研判、分析,与中科衡发达成一致——由政府出资5000万元支持项目研发,分期拨付。
“感觉像走投无路时,突然有人递过来一根救命稻草。”谈及往事,梁世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冷却器、回热器、离心压缩机……这些设备,每台都价值好几十万元。”走进实验车间,梁世强和记者说,有了这些设备,就可以研究和解决装备产业化进程中也许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一年,测试攻坚遇到瓶颈。压缩机的转子设计转速是四万转,可到了三万六千转怎么也升不上去。
他们一点点摸索,逐项查找原因后,对压缩机重新进行设计。“每开机一次,设备要运行一天一夜,成本少说得十万元。”梁世强说,一次又一次,那么多钱砸进去,听不到一点儿响。
就在大家犹豫是否还要继续冒险时,省科技厅等部门伸出援手,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筛选项目、申报课题,先后给他们争取到400多万元科研经费。
一次次试错,一次次重来,终于,他们研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工程样机性能达到设计指标。
换热器是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要求耐压高、体积小。长期以来,微通道换热器一直被国外垄断。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项目研发过程中,中科衡发掌握了扩散焊微通道板式换热器的研发技术,耐压超过100兆帕。但如何将这个技术商品化,梁世强起初也摸不着头脑。
现场高手过招,各项目团队负责人“战斗值”拉满,依次作6分钟项目展示、8分钟评审答辩。
梁世强最后一个出场,凭借“固相增材高强度紧凑式换热器”项目,获得大赛第一名。后来,他又走上了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拿到二等奖。
“通过参加比赛,我们结交了不少朋友,获得了不少资源,也发现这个技术在氢能、液化天然气和航空等高端换热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梁世强说,自那以后,他们在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开始着手做更详细的产业规划。
近年来,河北坚持把办好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激发创新动能、培育创新主体的重要抓手,设立专项财政奖励资金,为参赛企业和团队提供创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元化全链条服务,一大批优秀创业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如今,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项目的衍生产品——扩散焊微通道板式换热器已经走向了市场。
在衡水布朗科技有限公司的微通道换热器智能制造基地,上百片插着金属毛细管的钢板堆叠后,正在真空扩散焊机中加热焊接。不久后,一个密布着头发丝般精细流道的换热器即将下线。
“这套生产设备是我们与中科衡发共同研发的。”衡水布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志超和记者说,相对传统换热器,他们的换热器换热性能好、制造周期短、紧凑度高,在市场上竞争优势显著,今年合同额至少能达1000万元。
一年前,梁世强还在发愁:让换热器真正走上生产线,还需要很大一笔经费,想找大企业合作,奈何没有门路。
彼时,衡水本地的装备生产企业布朗科技,由于传统产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低,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2024年,一场京津冀换热器产业研讨会在衡水举办。会上,中科衡发结识了布朗科技的负责人。历经多次走访,双方签署协议,共建“真空扩散焊微通道换热器”产业基地。
布朗科技拿出3000万元,购买最先进的生产装置,还派出公司上百名研发人员和中科衡发团队一起解决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连续好几次现场试验,我们都失败了。”刘志超说,他们要对温度、压力、时间、真空度四个参数,像搭积木一样进行排列组合,稍有不对,就会导致焊接失败。
调整换热器结构、改变工件尺寸……双方团队密切合作,反复验证,终于,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找到了失败诱因,换热器成品率大大提高。
更让刘志超惊喜的是,金属毛细管、齿轮、电机等上下游生产企业,看中了衡水的换热器产业前景,纷纷前来考察对接。“不久的将来,一个先进、高效、绿色的换热器产业聚集地将在这里崛起,预计产值规模可达百亿元。”刘志超信心十足。
为深入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攻关,2024年,河北启动众筹科研,探索新型研发技术组织模式,构建“共投、共研、共担、共赢”的市场化研发新机制,推动重大技术成果在河北省落地应用。
去年,衡水高新区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到中科衡发调研,交谈中,发现中科衡发还在衍生开发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装备。
“衡水有很多桥梁支座生产企业,大部分桥梁支座产品都需要喷涂,因此,这里的喷涂市场非常大。”该中心主任代秋浩说,传统喷涂方式污染大、成本高,开发高效、环保的喷涂装备和技术,一定能引领产业发展。
为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6月,衡水针对这项技术,启动众筹科研,由中科衡发牵头,发布征集通知。
很快,多家单位加入“群聊”。中科衡发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负责改进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衡水高新区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为成果落地寻找应用场景,为企业开拓市场。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依托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领域的研发经验和技术底蕴,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衍生开发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关设备产品,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梁世强说。(记者王璐丹、焦磊)
采访中,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梁世强说,政府是他们最耐心的“天使投资人”。这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
2017年,他和团队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进入技术攻坚关键期,面临长周期研发的挑战。
梁世强和记者说,项目转化过程中,不管他们遇到什么难题,地方政府一直都在帮他们想办法。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项目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并非一无所获,其中很多衍生成果可以率先落地。为此,衡水提出了“沿途下蛋”机制,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建造运行和前沿科学研究过程中衍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成果,实施“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落地—产业化”,推动原创科技成果转化。
在梁世强看来,把产品推进到极致、再让技术超越现有边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必然有很多问题要暴露出来,但只要立足现实、专心一域,充分挖掘释放潜能,就能把“冷板凳”坐热。
记者走进梁世强的公司展厅,微通道电加热器、水式叉流换热器、航空煤油换热器……展台上,摆放着各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项目衍生产品,这一些产品已走上市场,今年产值预计可达1500万元。
静待花开方能花香满园。多一些“等得起”,当科研回归本质,更多高层次成果就会“稳稳地长出来”。
为撑好创新“防护伞”,河北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以28.85亿元母基金为支点,构建起“母基金+区域子基金+产业子基金”的三级联动体系,重点支持天使期、早中期科技公司研发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升级。
正如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所说: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不追一时风口,深耕产业链每一环;不贪短期利益,才能穿越创新周期,行稳致远。